美國總統的專機上,總留著些位置給隨行採訪的時政記者。有次在時任國務卿詹姆斯·貝克乘坐的飛機上,機艙後排的記者吵起架來。一個胖胖的大叔跟一群同行大聲激辯——蘋果電腦到底是不是比別的電腦好用?
  過了一陣子,國務卿專機上就再也見不到這個跟人吵架的記者了。跟他相熟的白宮官員打電話到《華爾街日報》,點名要找這個失蹤的“沃爾特·莫斯伯格”,這個記者跑了19年的時政新聞,報道過海灣戰爭,分析過蘇聯局勢,現在卻看不到人了,“到底出了什麼事?我怎麼見不到你了?”
  “對不起,我太喜歡電腦這玩意了。”莫斯伯格說,“我預感到電子設備即將成為一股浪潮,可大部分的普通用戶恐怕根本搞不懂其中的門道,為此,我要開一個科技專欄。”
  那是1991年。從那年10月起,莫斯伯格的工作重心從距離報社幾條街的白宮,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他在《華爾街日報》開辦了一個叫做“個人科技”的專欄,專門站在普通用戶的角度,點評讓人眼花繚亂的科技新產品。
  “個人電腦實在是難用死了,但是,這並不是你的錯。”在開篇的文章中,莫斯伯格這樣寫道,“如果一切按照我的想法順利進行,這個專欄將是為普通用戶發聲的平臺。”
  這句話後來成了他的座右銘,在接下來的20多年裡,這也成了他著手解決的目標問題。在專欄里,他毫不客氣地批評老百姓用不慣的複雜產品,表揚人人都能學會的簡單設計。正是由於莫斯伯格的批評,許多電子產品都發生了改變。
  此刻你拿在手裡的電子產品,很多都是因為莫斯伯格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如果沒有莫斯伯格,你現在恐怕要忍受笨重的筆記本、難以操作的MP3,甚至有可能在使用微軟系統的時候,你所看到網頁上的所有文字,都會在未經你允許的情況下變成指向微軟公司或其贊助商頁面的超鏈接。
  “我不會承認我們是為了莫斯伯格才作出了這些改變,但我也沒法說這事跟他毫無關係。”做了13年微軟公司總裁的史蒂夫·鮑爾默說,“我只能說,如果莫斯伯格提的意見只有他一個人抱怨,我們也不會因此作出改變。”
  嚴苛的批評為莫斯伯格招來不少敵人。有時候他走在路上,因他的批評股價大跌的公司老總就會跳出來,對他破口大罵,不過莫斯伯格會冷冷地等他發泄完,才大聲反駁:“我才懶得管你的股價高不高!”
  莫斯伯格在意的,只有用戶體驗好不好。科技公司的人西裝革履地去拜訪他,大談新產品的創新技術,辦公室里走出來穿著T恤的莫斯伯格,把袖子一擼,掂量著手裡的新玩意,直截了當地問:“它的電池能撐多久?”
  儘管莫斯伯格要求自己“站在普通用戶”角度看事情,可在他老婆愛蒂思眼裡,再沒有人比他更像科技狂人。莫斯伯格50多歲的時候犯了一次心臟病,到醫院做了個手術,結果術後沒幾天,愛蒂思就看到坐在病床上的莫斯伯格抱著電腦上網,搜索給自己做手術的醫生的相關資料。
  當年度的美國《新聞周刊》把莫斯伯格評為了“計算機時代里無可爭議的最具影響力權威”。人們愛把最新產品第一個寄給他試用,而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破天荒地願意同台接受採訪,只因為主持人是莫斯伯格。
  也許正是因為影響越來越大,莫斯伯格愈發努力保持中立客觀立場。他從不持有任何科技公司的股票,也拒絕成為任何產品的顧問。每次寄給他的新產品,他總在試用結束後歸還,絕不保留。有次他請客喝飲料,結果他把硬幣投進自動販賣機,在選擇“可樂”之前突然反思了一下,“你說我要是給你買了蘇打水,這算不算一種選擇偏見呢?”
  就在上個月,莫斯伯格寫完了“個人科技”最後一篇專欄文章,正式離開《華爾街日報》。接下來,他計劃跟自己的搭檔開辦新的科技網站,雖然連網站名字都還沒個著落,參與新項目的年輕人們卻很興奮,因為只要跟莫斯伯格在一塊兒,“每天都好像過聖誕節,大包裝盒裡裝著科技新玩意”。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高興。“我的上帝啊,又來了!因為每次都要還回去,寄來的包裝盒還不能扔,像瘋長的雜草一樣堆在家裡。”莫斯伯格的妻子愛蒂思說,“我早就跟他說,我受夠了!過節之前,所有的紙盒子都得處理掉!自己去把客廳打掃乾凈!”
  不過,這一切故事在已然離任的國務卿先生眼裡,似乎永遠是個不可理喻的謎題。當年,貝克接到莫斯伯格的電話,說他決定不跑政治跑科技了,貝克的秘書看到老政客臉上全是困惑。他不明白怎麼會有人放棄前途似錦的政治報道,跑去關心鍵盤和鼠標。這也難怪,在秘書的記憶里,這位上司根本沒有操作過電腦,也從來沒有使用過手機。  (原標題:拋下總統寫科技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75snif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