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空政文工團演員紀敏佳 在蘭州軍區某部製冰機價格紅軍師 與官兵聯歡。 新華社資料圖片
  1月31日,農曆正月初一凌晨,又是一曲《難忘今宵》結束了這一年度的開年大戲。這是演唱者之一、總政歌舞團演員蔡國慶第20次出現在央視春晚。在他之前,總政歌舞負債整合團以及空政話劇團的牛莉和邵峰已經分別為這台晚會表演了三個節目。在這樣的大舞臺上表演,是部隊文工團的常規演出之一。時代的變遷和人們觀念的變化,也讓這個團體中的年輕人們體驗到了與同齡人不一樣的酸甜苦辣。
  津貼不多製冰機維修,對象不好找
  2007年夏天,應屆畢業生王媛媛(化名)報名參加了北方某大軍區文工團的考試。進入文工團以後,王媛媛才發現,軍隊體系和自己此台北婚禮顧問前接觸的世界截然不同。
  惱。對王媛媛們來說,坊間對軍隊文工團女文藝兵的種種戴著“有色眼鏡”的非議才是最不能接受的。當鋪曾特別支持王媛媛入伍的母親因為擔心女兒的工作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她每年回家時,都鼓動她退伍。
  2012年,王媛媛選擇了退伍轉業。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說不上大,也不算小”。那是一次下部隊慰問演出,一個小戰士給團里正在表演的軍旅明星獻花時,因為緊張不小心把花掉在了地上。演出結束後,這位“明星”“一個勁兒地跟團里領導告狀”,指責小戰士不懂禮貌,害自己要當眾撿花。同在後臺的王媛媛和很多人只能聽著。
  她需要每天早晨6點半起床出早操,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又因為是文工團資歷最淺的學員,每天早餐後的7點,她就必須到訓練室進行聲樂培訓,中午11點半才能吃午飯。午餐後是雷打不動的午睡,這一個小時,即使睡不著,也必須在床上躺著。之後,又是一下午的聲樂培訓。直到下午5點結束訓練,用完晚餐後,王媛媛才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進入文工團的前三年,她每月的津貼只有2700元。雖說在部隊吃住不用花錢,節假日時,文工團還會發一些大米、食用油等物品,但她希望購買喜歡的化妝品、好看的衣服鞋包時,還是要慎重考慮一番。自己和在地方歌舞團的同學相比,時尚品位“相差了一萬光年”。而文工團里副團級別待遇的工資只有4000元,正團則是5000元。
  “有的男孩子因此(收入少)都不容易找對象。”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創作室主任唐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不好找對象”不只是男文藝兵的煩
  
  當年曾掀“走穴”風
  2008年,得知空政文工團招人的消息後,紀敏佳來到報名處排隊。很多報名者認出了因2005年“超女”選秀小有名氣的她,一些人小聲議論說:“你為什麼還和我們這些普通人搶名額!”進入空政文工團以後,她得知,自己的條件“特招是完全沒有問題”,“真是擠占了別人的名額”。
  不管是特招入伍的明星,還是在文工團中闖出名堂的文藝兵,如魚得水的一直都是功成名就者。
  上世紀80年代,當港台流行通俗歌曲流傳入內地後,海政文工團的青年歌手蘇小明在一次演出中演唱了《酒乾倘賣無》《童年》和《鄉間小路》,大受好評。隨後,毛阿敏、杭天琪等軍旅明星刺激了各地演出市場的火爆。現年68歲的海政文工團舞蹈演員林一楠(化名)回憶,當時團里很多紅起來的年輕人開始頻繁“走穴”。
  曾是成都軍區話劇團演員的劉曉慶曾在邯鄲連演24場,每場報酬150元,相當於她3個月的工資。演出結束後,劉曉慶捧著3600元“巨款”連夜回家,來來回回數錢。
  “最初時,參加一次走穴能掙二三十塊,後來逐漸漲到一兩百塊,再往後就是幾千塊一首歌。”林一楠說。
  這一現象最終引起部隊高層的關註,私自“接活兒”的人一旦被團里發現,就面臨寫檢討、受處分的遭遇。1985年,蘇小明赴法國學習聲樂,她應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之邀錄製了《我在巴黎》《不變的是真情》等個人專輯,踏出了離開文工團體制的最初一步。而後,各個部隊文工團陸續出現成員“出走”的情況。
  下海潮重演,減員政策衝擊
  而“下海潮”在30多年後的今天,又重新上演。
  幾年的短暫軍旅生涯後,包括特招入伍的第二炮兵文工團成員“鳳凰傳奇”等多位明星轉業回到地方。鳳凰傳奇的經紀人徐明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將鳳凰傳奇的收入來源歸納為1:1:1,即商業演出、廣告代言和演唱會、衍生收入各占三分之一,網游甚至保暖內衣也成為他們的涉足領域。徐明朝表示,如果還在部隊體制內,以上的每一部分商業活動,都與部隊嚴格推行的紀律相悖。對於很多著名演員打了報告要求轉業,軍內人士透露,文工團的態度是,“不管誰要走都不要攔”。
  普通文藝兵則感受到了一種另類挫折。
  1985年年中開始,解放軍“百萬大裁軍”行動開始。經過八九十年代的數次撤並後,很多地方部隊的小文工團都消失了。就算是空政、海政這樣級別的文工團,也經歷了變動。“受電視技術衝擊,很多話劇團都全員被撤了,軍樂團也幾乎絕跡。”林一楠告訴記者,當時就連她自己也因“常年跟隨外交官丈夫在國外,沒有演出工作量”險些被裁。
  類似的氛圍同樣出現在了2013年。11月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優化軍隊規模結構,減少非戰鬥機構和人員的改革整頓箭頭,再次指向了部隊文藝團體。春節前,總政、空政等多個文工團紛紛在全團範圍內開展業務考核,開始實行末位淘汰制。
  “要主動要求參與演出,不要等著別人來給你安排工作。你先全力去工作,不然沒資格去提出要求。”紀敏佳這樣勸說那些迷茫的人。
  “戰士非常渴望我們過去演出”
  關於部隊文工團存廢問題的討論,早在此前半年韓國取消文藝兵制度時,就一度喧嚷起來。
  “我認為文工團絕對是非常必要的存在。你去看看文工團下部隊的演出就會發現,那些戰士,尤其是在邊遠地區駐守的戰士非常渴望我們過去演出。戰士不是機器人,他們也需要娛樂和藝術。”紀敏佳說。
  “舞臺就是戰場,大家拎著腦袋在坑道里表演。”現年83歲的王洪生回憶起在抗美援朝戰場的那段經歷時稱,他們那代文藝兵,除了給前線官兵進行慰問演出,還需要搬運彈葯,或是在人手不夠時幫忙照看傷員。“光會唱歌跳舞不行,傷員的腸子流出來了,你得幫他塞回去。”那時候,還沒有文工團這一稱謂,王洪生所在團體叫做宣傳隊。
  1953年,解放軍總政治部在《對文化藝術工作的指示》中提到:“全軍各部隊在組織開展基層文化活動的同時,總政治部和各軍區、軍種、兵種相繼組建各類專業文藝團體和體育工作隊,成立文藝創作室,形成了一支以業餘為基礎、專業為骨幹的文化工作隊伍。”軍隊文藝工作者才第一次從部隊宣傳體系中正式剝離出來,各個部隊第一次出現了文工團。
  那一時期的文工團文藝兵,在林一楠看來,有著近乎“蠢”一般的單純。進入海政文工團舞蹈團的第四年,林一楠認為自己年紀尚小,就寫黑板報希望組織把提乾的機會留給別人。之後結了婚,丈夫寫給自己的第一封信,她也毫不忌諱地拿給團長看。
  刻苦、勤奮,是林一楠那代文工團年輕人的特點。據林一楠回憶,所有新文藝兵要練三年基本功才有機會上臺表演。“演出的話,只看業務水平,比比誰的動作更好看標準,誰又拿下了新動作。”林一楠說,當時團里的每個人都一樣,“壓根沒有大明星和普通文藝兵之說。”據Vista看天下
(編輯:SN0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75snif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